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2-07-12 11:39:00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王处安,授权转载发布。
日前,海外媒体The Verge发布了一则Facebook的内部备忘录,提及要通过做大短视频平台Reels,打造世界级推荐算法、整合Messager应用,将Facebook打造成为一个“发现引擎”(Discovery Engine),帮助人们创作分享有趣内容、增强人与人的关系、生成大大小小的社群、实现经济价值。
Facebook应用迭代的对标对象是TikTok——当下,短视频成为内容创作和分享的关键,个性化推荐让用户留存更久,以及叠加的私信功能增强用户互动。[1]TikTok于2018年在美国上线后,一路高歌猛进,去年9月宣布全球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0亿。[2]
它不仅推动了短视频成为社交媒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还带动了全球各类社交媒体本身的“TikTok化”转向:海外的Instagram、Snapchat、Youtube以及国内一些应用的视频交互体验,在某些功能和产品体验上正在朝着类似的方向演化。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扫描全球社交媒体APP的“TikTok化”现象,探讨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分析短视频为我们的媒介化生活带来了何种影响。
短视频浪潮下,向TikTok看齐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Facebook正计划将自身的某些功能或产品改造成一种类TikTok应用,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18年TikTok在美国初显锋芒时,Meta(Facebook母公司)就开始尝试了孵化短视频产品Lasso。
2020年8月,Instagram中增加了Reels的测试功能,复刻TikTok核心功能“视频+音乐”,希望利用自身巨大的用户基础夺回市场。
今年1月,又有媒体报道称,Instagram正在测试将Stories功能从左右点击转化为上下滑动,这显然是受到TikTok竖屏模式影响。[3]
而最新公布的Facebook备忘录,则是从形式到内核的一次“改进”,希望通过更为高级的算法来实现精准的内容推荐,最终换取用户的注意力,或者用Facebook的话说,成为所谓的“发现引擎”。
Youtube为了稳固自身在国外视频内容领域的地位,也在印度市场率先测试了短视频应用Youtube Shorts,并于2021年3月在美国上线,7月面向全球推出。
除了“TikTok化”的基础功能,Youtube Shorts和Youtube账号共通,以帮助用户实现粉丝积累,并提供一亿美元创作基金,鼓励用户参与短视频创作。
Snapchat是一款主打“阅后即焚”的社交媒体应用,Instagram的Stories功能就借鉴自该应用。2020年11月,Snapchat在应用内上线了Spotlight分区,显示竖屏短视频内容,并拿出100万美元激励创作者。
除了图像或视频社交应用,TikTok上下滑动的交互方式,还影响了其他产品。
例如,视频流媒体平台Netflix于2021年3月推出了类似TikTok的Fast Laughs功能,提供简短的搞笑视频介绍节目。
今年4月,音乐流媒体应用Spotify表示正在测试一种类似短视频平台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上下滑动来浏览音乐内容。
综上来看,如果要描述“TikTok化”的特征,无外乎竖屏、短视频、上下滑动交互、推荐算法等词语的不同组合。
但“TikTok化”更多是一种笼统的代称,它所指向的是一种正在流行并被不断尝试的信息生产、传播和呈现机制。
在国内,人们更常用的或许是“短视频化”,较多知名的社交媒体应用也都早早开始了这方面的业务。
Bilibili移动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主推竖屏视频,呈现单列视频流并引导用户上下滑动。
小红书采取双列推荐模式,但点击视频后,上下滑动即可观看其他内容。微博和微信的视频号也都采取了上下滑动交互方式,同样的还有知乎、淘宝等APP。
这类机制被短视频平台发扬光大,随后逐渐被各类社交媒体APP吸纳,不断调整、补充和迭代,最终仿佛成为了一种为满足用户习惯而不得不为之的集体转向
为什么社交网络都在“短视频化”?
在“流量即正义”的时代,让巨头们着迷的并不仅是短视频本身,本质上还是短视频逻辑所表征出的流量号召力。
这种逻辑既对应着上述“TikTok化”或“短视频化”的诸多特征,也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
从数据体量来看,短视频带来人气也带来“钱”途。
过去这几年,短视频风潮席卷全球,除了TikTok,欢聚的Likee、快手的Kwai等中国出海短视频产品都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TikTok成为全球范围最短时间内突破10亿月活的产品,维持着每月5000万次的下载量,用户的月均使用时长从2019年的7.6小时增长到2021年的19.6小时。[4]
今年6月15日,Youtube Shorts宣布该应用月活用户量突破15亿[5],已成为TikTok的强劲对手。
具体到中国,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短视频在知识内容传播、农产品销售、文旅产业赋能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6]
短视频平台流量愈多,商业资源也愈向其靠拢。据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2022年TikTok广告收入将达110亿美金,超过Twitter和Snapchat的总和。[7]
同时,短视频本身也成了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图文逐渐失去吸引力,能够制造出话题的短视频才能不断让品牌出圈,获得更大曝光和用户转化。
流量数据和商业表现,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也让互联网巨头们不得不去重视或重新审视这一传播形式,进而引发了前文的跟随。
从产品迭代来看,短视频逻辑正成为通行的“游戏规则”。
不需要转动手机,就能观看铺满手机屏幕的竖屏视频;碎片化娱乐化的镜头语言,以及快节奏高密度的视频内容;上下滑动不断寻找新的刺激的交互方式;捕捉用户心理及兴趣的推荐算法……这是短视频平台们所创造的“崭新”体验。
这种体验顺应了用户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习惯,既满足了不断去发现(Discover)、不断被投喂(Feed)的“网络瘾症”,让用户留存和使用得更久,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用户,让用户去适应此类操作模式,从而成为了短视频浏览的“游戏规则”。
社交媒体APP们越来越像,一方面是产品迭代开发在某种意义上的“偷懒”——与其别具一格地创造新的交互体验,不如动用用户已经习得的经验,降低学习成本,也就更快地入门。
另一方面,其实是上述的“游戏规则”正在不断通行——首先被社交媒体APP吸纳整合,其次被流媒体APP借鉴调整(如Netflix、Spotify),最终不妨放开想象,甚至成为一种基础规则被更为广泛地使用,以至于不使用意味着功能的“缺失”。
从互联网发展来看,短视频引领了这一轮的网络信息传播流行趋势。
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再到现在大家热议的Web3.0,除了用户使用方式和交互体验的改变,还包括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文字、图片、GIF、Flash、视频等内容充盈在屏幕前,为短视频这一融合性媒介,铺垫出媒介演变意义上的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4G、5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速度越来越快,手机摄像头的像素越来越高,图像和视频更直接和生动,也更容易获得用户关注和分享,这让短视频的火热具备了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
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赛道,人无我有是独特,人有我无则会是短板。当一个产品支持了短视频后,其他产品也会主动或被动地思考和适应这种变化。短视频的创造门槛可高可低,专业用户可以精心制作打磨,普通用户也可以随手拍即时发。
最终,产品和用户共同制造出了以短视频为主的信息传播流行趋势,社交媒体APP们顺势而为,也希望借势而起、趁势追击。
短视频风靡,对媒介化生活有何影响?
短视频的流行及其逻辑的畅通,带动了社交媒体们的“TikTok化”转向,让社交媒体APP们越来越像。那么,对于用户的媒介化生活而言,短视频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第一,短视频是流量的入口,也是表达的出口,短视频平台像是这个出入口的“守门人”(Gatekeeper),满足我们的分享欲和好奇心。
在大众传媒时代,传统的新闻机构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而在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审核机制和推荐算法,则成为了新的守门人之一。
在审核上,短视频平台往往采用机器加人工的审核方式,尽量屏蔽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的内容及虚假信息。
在推荐上,短视频则在无限放大人的分享欲和好奇心。
短视频允许用户全面或片面地展示和表演,加入流行话题或深耕专业领域,用户为平台生产内容,也帮助平台去吸引更多用户,那些好看好玩的内容会获得推荐和曝光。
与此同时算法还会测度用户的兴趣点,用大量同质化内容去完成“投喂”,最终守门人既会构建起独属于个人的一片天地,也会创造出一个个信息茧房。
第二,短视频不断生成和沉淀信息,短视频平台正成为Z世代的搜索引擎。
Facebook在这次发布的备忘录中宣称希望自身成为“发现引擎”(Discovery Engine),而Tiktok则已经成为了新的“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6月中旬,一名网友在Twitter上发布一条动态:“I Don’t Google Anymore. I TikTok”,引发了广泛共鸣。[8]
人们除了在短视频平台浏览“音乐+舞蹈+视频”等娱乐内容,还会接触到泛知识内容,进行不同领域的学习。此外,人们还会分享个人体验,哪些美食好吃,哪些景点小众,诸如此类的测评短视频更私人也更真实,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海量的库存让搜索有了价值。
但“搜索引擎”的两面性在于它本身也是广告主的流量池,用户在浏览短视频时会遇到更多“恰饭”软广。
第三,短视频是信息传播的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新方式,正在帮助生成大大小小的网络社群(Community)。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让我们与未知相遇,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模式有助于我们去发现更多同好用户,以至于经常会出现“感谢大数据,让我遇到你”的感叹。
这些趣缘共同体是零散的,但又因为算法而凝聚,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和内容,并借助短视频的形式生成新的创意和活力。
此外,基于地理位置的“同城”或“附近”功能,则在打造地缘共同体,注重本地化体验,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也离不开消费语境,直播销售、品牌植入等形式的带货形式,也在不断生成和吸引新的消费群体。而这一些,让社交媒体等平台的“TikTok化”变得更有意义。
“超萌捏脸”走红,揭露元宇宙商业应用的三个关键点
游戏动态
下载
大冤种Adobe,花200亿就买了个网页应用
游戏动态
下载
iPhone 14 Pro灵动岛的出现让使用自定义应用程序的图标不再令人讨厌
游戏动态
下载
微软将Windows 11上运行Android应用的功能带入更多国家和地区
游戏动态
下载
苹果将俄罗斯的社交网络VKontakte从应用商店中删除
游戏动态
下载
开发商正在放弃Android应用,用户可能面临风险
游戏动态
下载
俄罗斯监管机构要求苹果就将VK应用从App Store下架一事作出答复
游戏动态
下载
iOS 16.1 Beta 3支持在安装应用后预载应用内内容 方便即开即用
游戏动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