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2-08-12 16:09:00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子弹财观(ID:zidancaiguan),作者:嬛嬛,授权转载发布。
近日,社交平台Soul App运营主体公司Soulgate Inc.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上市流程。
高速增长的用户和营收规模让其受到了不少关注。2021年,该平台月活达到3160万,同比增长51.6%;日活为930万,同比增长55.8%;平台营收为12.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7.3%。
事实上,这不是Soul今年第一次“出圈”。最近还有个流行梗——不开心就去Soul啊。
刷抖音、微博评论区,网友让排了两小时队没吃上螺蛳粉的美食达人去Soul一下;宠物博主被狗子耍了,评论区建议博主带狗去Soul一下;美妆博主用到了难用的粉底表示很emo,评论区也让她去Soul一下,总之就是“不开心就去Soul”。
有人感叹,Soul这个社交软件真的神奇,几年前还在一众小软件中并不出挑,但现在不仅火出圈让大家融梗造梗,而且已经坐拥超过3000万月活用户。
1
诸多玩家涌入的社交
赛道,为什么Z世代
喜欢Soul?
其实,Soul的高速成长并不是偶然,因为在产品的行业内有句俗语:“每个APP的归宿都是社交”。例如年轻人需要以工作、家庭为目的的社交;也需要以购物、种草为目的的社交;更需要以兴趣聚集、精神共鸣为目的的轻松社交。
虽然社交是刚需,但创业和竞争往往是最残酷的,这些年不论是大厂小厂,大家纷纷下场,参与社交产品打造的公司众多但成者寥寥,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洞察清楚目标人群的社交需求。
例如在现实中,许多社交APP都需要与使用者的现实身份紧密绑定,但紧密性又给用户带来巨大压力和包袱。试想当复杂的熟人社交关系链沉淀后,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的欲望越来越来少,除了机器般的工作转发,能真实表达自己心情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家都在疲惫中营造自己的“社交人设”。
特别是对表达欲充沛的年轻人来说,市场上缺乏一款可以提供安全、无压力表达空间的社交产品,更需要在表达之后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反馈和互动。而Soul的出现,给大家创建了一个舒适的自留地,让大家在现实中缺失的认同感被满足,进而受到年轻人的拥戴。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Z世代(95后人群)比起其他人群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而且他们现在或刚刚步入职场,或面临巨大深造压力,现实里没时间和场景去结识更多同伴,找到能get自己槽点朋友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有社交报告显示,大部分用户希望能够在虚拟社交里结交三观一致的伙伴,获得理解和认同;Soul正是以虚拟世界为突破口,通过无压力的分享方式让大家记录生活。
例如一位“猛男”网友在知乎向大家推荐Soul的原因是,自己在Soul中养起了小宠物,这种小爱好在现实里告诉别人未免会被朋友认为太幼稚,但是在 Soul里就可以敞开心扉,不仅没人嫌他幼稚,还有许多人陪他一起养虚拟宠物。
其次,Soul也为年轻人节省了不少社交中的时间成本,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进这种社交模式。
简单设想一下,在现实中把同事or同学变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需要先经过熟悉阶段;进一步交流爱好,需要很多时间磨合;最后再看三观,这一系列的时间至少需要用半年到一年吧?而且进入到最后阶段发现彼此三观不合,难免有失落感,之后也不再愿意去主动交朋友,这也是现实中朋友很少的原因。
但是在Soul中,不论是社交流程还是社交体验,都与其他社交产品不同。其他的社交产品都用了单一的社交画像,例如自拍、年龄、职业等表象的信息;而Soul的综合社交画像更深度,通过智能算法结合三观去推荐聊得来的人相识,从而让他们得到情感共鸣。用户可以先与社交画像相似、志趣相投的人进行畅快的、深度交流,建立平等的社交关系,在社交中不再有失落和不开心。
所以“不开心就去Soul”并不是一句广告词或者一个社交热梗,年轻人在Soul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社交、陪伴、沟通的美好和纯粹,Soul的出现当然是普罗大众的共同需求。
2
兴趣带来的指数增量,
不可估量
从Soul在年轻人中的爆火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交本来应该是简单的、无压力的,而为了实现无压力互动,Soul的底层逻辑是流量普惠、平等的机制。
创始人张璐曾说,Soul的诞生初衷即她当年想发一个状态,发在微信朋友圈可能不太合适;发微博上没有人回复;最后只能发在了QQ空间,并且仅对自己可见。最后状态发是发了,但这让她感到需求没有被满足,因为她的想法是“既需要自在发布内容,还想有人能够认同和互动。”
这种互动的需求不仅是95后的年轻人需要,所有人其实都需要,互联网这一高效工具让孤独感广泛的存在于不同的人群中,现代社会人们更加追求效率和成果,反而缺少了情感的流动,这成为了全社会的问题,从年轻到年长,每个人都需要互动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
基于此,Soul在设计之初并不强调KOL的概念,而是鼓励每一个用户都参与到内容创造与社交互动中,你会发现素人发表的内容,互动要比在其他社交APP中多很多;而且Soul还率先将AI应用于社交领域,通过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推荐系统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偏好的内容和人,营造参与感更丰富、兴趣化更突出的社交生态。
用户们可以根据喜欢的话题在一对一、多对多等丰富场景中互动,谁都能在“广场”上吐槽;也都能建立群聊派对和志趣相投的人轻松聊天;就连你无聊想唱歌,都会发现有许多人在听你唱,并且都能和大家一起唱歌;甚至一时技痒想打场辩论赛都能在Soul组局……
一位资深产品经理对「子弹财观」表示,现在的社交软件上有个趋势,大热话题很多都是讲立场、讲原则的,用户聊起来太沉重。Soul上则更多是生活化、兴趣向的互动场景,他还发现在Soul中硕士、博士、名校生等高学历的人并不少;因为Soul的用户圈层多元、职业各异,有医生、有专业HR、也有金融从业者、有程序员、大学老师,甚至Soul上已经有“大型面经培训现场”了。
许多“过来人”在Soul上生动形象地传授职场经验,帮助职场萌新少走弯路;还有考研深造、论文发表、学术研究这些领域知识交流与分享随处可见。
虽然用户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用户们对于兴趣的探索是无限的,Soul在这种场景化的社交互动中承接了海量的兴趣爆发;又在一同玩耍中沉淀了社交关系、提高了粘性,并且让Soul的壁垒越来越高。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招股书显示,2021年,Soul平台的每月活跃天数至少15天的用户比例达到了59.4%;而且Soul的日均打开次数为21次,日均时长超过了45分钟,这说明一大半用户都是Soul的重度用户。
放眼世界非即时通讯的社交软件,Soul的用户每日平均使用时间已经直追Facebook,并与当下深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Snapchat旗鼓相当,调研报告显示,Facebook整体用户年龄偏大,其18-24岁的年轻群体每天使用38分钟;而且Soul平台内私聊用户平均每天发出的消息数达到近66条;87%的MAU会参与到发帖、评论或私聊等与他人的互动中,可见兴趣相投的人在Soul中聊的那是“热火朝天”。
从全局来看,目前Soul的月活超过3000万,但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国内Z世代的年轻人有2.6亿,平台潜在人群数量可观。而且任何对以兴趣建立连接、拥有好奇心的群体,都将成为Soul的用户,所以“不开心就Soul一下”的也不仅仅是年轻人啊,或许Soul的各方面增长,距离饱和还很遥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Soul的增长逻辑中,我们真的很难用单纯的用户数据、时长数据等去定义“兴趣社交”的体量,因为兴趣能带来的市场不可估量。Soul中既包括兴趣承接,也包括日常的兴趣激发,用户的兴趣到哪里,机会就延伸到哪里。不然为什么抖音从去年开始也在大力发展“兴趣电商”和“兴趣社交”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以兴趣为起点的天花板,高到几乎看不见。
3
站在元宇宙入口,
Soul的未来可期
有一个冷知识,年轻人喜欢的Soul,就像年轻人喜欢的米哈游一样,都曾经被资本低估过。米哈游被低估的原因是资本读不懂二次元和宅文化,而Soul被轻视的原因则是资本读不懂兴趣带来的价值。
在2016年时曾有投资人断言Soul的产品DAU不会超过10万,但现在Soul已经成长为一个DAU930万的社交平台。不仅如此,由于Soul在年轻人中过于火热,现在还引发很多产品的跟进甚至模仿。
据媒体报道,今年初,百度推出了被称为“语音版Soul”的社交产品“嗨圈圈”,在行业中“小火”了一把;在东南亚,还有一款名为Litmatch的产品,无论是风格、玩法还是广告语,几乎都跟Soul如出一辙,而且该产品还进入了中国非游戏应用出海收入30强榜单、获得了过亿美元投资;在中东北非市场上线的语音社交软件“Soulchill“,则被自媒体评价为“从注册流程到展现形式,至少完成了对Soul的80%复刻”。
再把时间线拉长,从产品设计到玩法,都高度类似Soul的社交软件Uki(2018年上线)也曾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但是其始终没有拉近与前者的距离。
模仿与跟风终究是一时“小计”,能否真正在行业立足,要靠对用户和市场的理解,也要靠创新力和产品力说话。甚至“碰瓷”捆绑也无法阻止创新者的脚步。去年Uki针对刚刚递交美股上市申请的Soul发起民事诉讼,这被外界猜测为对Soul上市的狙击,将影响Soul IPO流程。近期,Soul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则证明何时上市、于何地上市都是源自Soul自身阶段性策略的调整,与此案件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行业的不断跟进和资本市场的认可,都证明了Soul的核心价值和探索方向是普世且正确的。对于Soul来说,站在元宇宙的风口上,基于社交元宇宙的规划能力也渐渐显露出来。
清华大学在其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版》中,基于Soul App现阶段创新成果和发展前景分析,认为Soul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定义的手机应用。除了沉浸感、2D/3D虚拟化身之外,Soul流量普惠的底层逻辑、平台生态的共建属性、以及经济体系体现了未来“元宇宙”的发展方向。
去年6月,Soul推出了一个“个性商城”板块,平台上感兴趣的捏脸达人开始入驻上架作品;捏脸师将自己的作品放在Soul的商城中售卖,供其他用户购买。
这个与用户共建的小小举动,还真不是买个头像那么简单,现在有收入较高的捏脸师月收入甚至超过了5万元;而且基于用户自发的个性化的数字商品和服务需求,在Soul上已经孕育元宇宙婚礼策划师、元宇宙婚礼司仪等新职业诞生的可能,这是迈向元宇宙的关键一步——建立起经济系统。
人们在元宇宙平台中购买数字产品,是基于对数字产品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买卖双方都接受的。下一步伴随着Soul场景的持续构建,有行业分析人士判断,Soul中可能会更多玩法,例入当人们需要在元宇宙修建房屋、组织派对,甚至会有元宇宙建筑师、元宇宙派对设计师的出现……
总之,Soul把主动权和数字工具交给众多有自己兴趣和技能的创作者,他们有极大可能把现实世界中与兴趣擦出的火花带进元宇宙,形成“创作者经济”、产生经济规模、与Soul共建属于元宇宙平台的价值。而这些价值随着踏入元宇宙用户的增多,最终也可能会和现实中的经济体系形成一个交互关系。
现在元宇宙社交的入口敞开,虽然终局的答案还未可知,但一个变化其实已经越来越明显:与其紧盯着流量的变动计算企业估值,不妨从兴趣、场景、元宇宙经济体入手,去思考元宇宙社交平台的粘性和商业潜力。
同时,站在如今这个时间节点上回头看,此前残酷的社交APP竞争中,Soul成为少数抓住机会、冲出来的那一个。对用户兴趣的沉淀、对关系的链接沉淀、对社交方式的理解、对普罗大众的社交需求洞察等等能力,是Soul积累下最宝贵的财富。
在当下社交元宇宙赛道掀起新一轮激烈的竞争时,诸多大厂虎视眈眈、新势力劲头正盛,如Soul这样手握“秘密武器”者,不仅拥有赛道突围的取胜砝码,也拥有了未来打破更高成长天花板的更多可能性。
“超萌捏脸”走红,揭露元宇宙商业应用的三个关键点
游戏动态
下载
大冤种Adobe,花200亿就买了个网页应用
游戏动态
下载
iPhone 14 Pro灵动岛的出现让使用自定义应用程序的图标不再令人讨厌
游戏动态
下载
微软将Windows 11上运行Android应用的功能带入更多国家和地区
游戏动态
下载
苹果将俄罗斯的社交网络VKontakte从应用商店中删除
游戏动态
下载
开发商正在放弃Android应用,用户可能面临风险
游戏动态
下载
俄罗斯监管机构要求苹果就将VK应用从App Store下架一事作出答复
游戏动态
下载
iOS 16.1 Beta 3支持在安装应用后预载应用内内容 方便即开即用
游戏动态
下载